河邊古樟
發布日期:2021-11-04 來源:星沙新聞網
◎單旺根
依伴瀏陽河岸,千年古鎮?梨陶公廟右側有棵半枯半榮的古樟,歷經滄桑800余年,虔誠地護衛著瀏陽河與臨湘山上陶公真人廟。它聆聽廟內金鼓齊鳴、禪音朗朗、“夜半鐘聲到客船”的韻律;它俯瞰著九道彎彎、波浪滔天、奔騰不息、永不枯竭的瀏陽河,看著河上機帆穿梭、梨江雙渡、龍舟競賽、流水嘩嘩一瀉千里的怡人美景。
古樟腰圓膀粗,需5人方能抱合。樹皮枯萎層層剝落。樹腰開叉處有個大洞酷似溶洞,穿透樹身,乃樹老空心自然枯朽而成。據說,若干年前,有一邪妖藏匿于此洞中興風作浪,激怒了天公,一時電閃雷鳴,一聲炸雷劈響,將大樹身軀劈去一半,至今留有累累疤痕。因此,靠河那邊完全枯萎,舉起它那又彎又長的光禿禿獨臂,黯然失色,啞然無聲。廟內半邊仍體態龍鐘、枝繁葉茂,清風吹拂,發出婆娑之音,搖曳時有如仙女下凡,輕歌曼舞。
古樟呀,幾度經風沐雨,生死交替。如今鶴發童顏,生機勃勃,它像一位忠誠的衛士,在瀏陽河畔堅守職責崗位,警視水陸之動靜,愛崗敬業。極目遠眺,宛如一幅彩色的畫圖,襯托著古鎮別具一格的古樸風景。人們之所以對古樟仰慕不已,是因為它有長生不老、百竭不衰的堅毅性格與挺拔精神。它似乎成了一棵靈氣顯赫的仙樹,人間“不倒翁”,除天公之外,無人敢動它一毫。即使時代風起云涌,也未能席卷到這棵古樟。歷朝數載數次洪峰過境,和那年日寇犯鄉蹂躪中華時,它安然無恙穩如泰山。就連它蔭下的古跡陶公廟也巋然不動,迄今仍青煙裊裊,匾額金文,舊貌新顏矣!正是這棵不老古樟,它成為歷史風云的見證,亦成為千年古鎮?梨和江南水鄉瀏陽河空氣新鮮、碧水藍天的標志,是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中的佼佼者。
初春,嫩綠樟芽,含苞待放,顆顆碧色玉簪,別掛枝頭;盛夏,樟葉蓬勃,宛如綠蓋,令人心曠神怡;金秋,樹冠傘撐,紅綠相綴,“霜葉紅于二月花”;臘月,部分褪色的樟葉依依惜別枝頭,迎風飄灑,紛紛撲向那片黃土地,落葉歸根。古鎮居民從樟葉里看到了春夏秋冬的真實容貌,更看到了老樹新芽孕育著“春風復又生”的堅強性格。
古樟挺立瀏陽河畔,看慣了往昔的郵輪橫渡,千帆競發;鳥瞰了今日的環衛機船,每日巡邏水上,保衛古鎮文明衛生。游艇沖鋒開往橘洲,朝來暮往,連結城鄉,旅游人群,歡樂開懷??春舆呁硐?賞天邊美景,一片火燒云,夕陽紅遍天。古樟還聽慣了河邊笛聲悠揚,古廟梵音婉轉,梨江月落烏啼,漁歌互答。更有甚者,它飽覽了柏油公路縱橫交錯的古鎮新貌和廟前廣場揮拳舞劍、健身健美、老年舞蹈、龍騰獅躍、男歡女笑的倩影;縱觀那輛輛有如春鯽過江,橫貫東西、南來北往的車輛……瀏陽河上架金橋,車輛穿梭,磁浮高鐵,貨物快運,萬馬奔馳,把都市里的空調、冰箱、彩電等高檔電器運送到鄉村小鎮,又將偏遠山村農莊的禽蛋、鮮蔬、瓜果等農產品送進城市的大街小巷。
河邊古樟,一棵千年孫枝永茂的古老之樟,與盛世長存,與人生共處,永遠高聳于藍天之下、碧水之上的瀏陽河邊,鑄就了梨江老鎮古樸風貌,見證人們脫貧致富,同奔小康,振興鄉村的豪氣,描繪了江南水鄉改革開放、繼續長征的錦繡藍圖。
來源:星沙新聞網 作者:單旺根 編輯:吳家齊